粉末冶金與佛法(47) –相由心生
李輝隆
一個相當經典的佛教故事,話說宋代文壇上的奇葩蘇東坡,才華洋溢,他有一位好朋友佛印禪師,平常二人在佛法與文學上總是相互”吐槽”,但每次都是佛印禪師佔盡上風,蘇東坡的心裡總覺不服氣,心想有一天要讓佛印下不了台。
有一天,兩人相對坐禪,
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高興不已。
接著,佛印禪師反過來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
蘇東坡想說機會來了,毫不考慮地回答:「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蘇東坡以為這次贏了,趕緊回家,得意地向蘇小妹炫耀,說:「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
蘇小妹聽完原委,不以為然地說:「今天你又輸了!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你和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的心中盡是污穢骯髒,竟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
蘇東坡沉思一會兒,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這之後還有一個也是很有趣的典故,「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改期再說。
常聽到粉末冶金產品是藝術品,但他不像一般個人創作的藝術品,像畫作、音樂或雕塑,而是一群人共同的創作,產品的好壞由眾人的心意所聚集而成。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有著不同的靈感,或深刻體悟的情感,創造可以不用語言而令人感動的藝術品;粉末冶金的產品也是藝術品,要做得好、讓人滿意的話,不管過程辛苦與否,還得大家都具有好的用心才行。因為「相由心生」的道理,任何一件畫作、音樂或雕塑,創作者的投入、用心,才能顯現出藝術給人的感動,然而藝術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我們每天接觸的粉末冶金,說它是平凡生活裡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其實也不為過,但看用心而已。
粉末冶金這種藝術品,在我們有了好的材料、模具、設備之後,如何成為有價值的藝術品,就靠過程中經手的每一個人,假使流程中有一個人今天心情不好,結果會是怎樣?當然不會很好,甚至是不好。我在座位後面放很多不同種類的不良品,是因為種種不同因素而變得如此;他們雖是有缺陷,但仍很珍貴,珍貴在於告訴我們是什麼原因造成,對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教育和提醒,從這裡可以看得到是哪個工程造成,會不會某人在上班的那天心情不太好。
許多失敗的經驗會逐步累積更多的完善與圓滿,他們原本可以是良品的,雖然如此,我亦當其為藝術品般保留,一種隱含缺陷的美,在教育我們一個曾經是可以被挽救的錯誤。
如果我們把藝術品一樣的產品當作主體,藝術品要讓客戶滿意的前題,來自於生產這藝術品的人的心態或心情,在大家共同接力完成每一件藝術品的過程,不容許有任何一點失誤,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但這卻是一件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客戶的滿意度就是員工的滿意度,員工的滿意度相對就是客戶的滿意度,這所謂的滿意就是一種好心情,而好心情從哪裡來呢?
工廠裡要讓員工自己願意用心去做,好方法倒是有一個,觀念就是大家就像家人一樣,你我一家,部門一家,公司一家,每個人熱愛自己家的工作,就像愛家一樣,並能從彼此不斷學習中累積經驗,逐漸進步,這樣即使他不是做到百分之百完美,也會不時從夥伴同儕裡自我思索「人家是怎麼做到的?我沒有做到的,那我又可以怎麼去做?」這麼說好像在做夢一樣,就每個人的角度而言哪怕說不可行,然而只要存在認為可行的想法時,其實境界已經構成,眾人團隊的力量,會讓情況可以更好,關鍵在於你我的念頭,因為「相由心生」。
曾經看過某企業家對企業的期許是可以做到一個境界,那就是如何讓別人在公司上班是出於「心」甘情願,而非出於「薪」甘情願,雖然只差一個字,並非不可行,要做到「薪」甘情願比較簡單,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辦得到,但要做到讓別人「心」甘情願,就必須要讓員工從心底接受,盡己本份去做,如果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就是如此嗎!?
最後,用另一個故事結尾,那是藉由環境的改變,讓人有一個好心情;我們會發現不僅「相由心生」,外在的環境也會改變內心,裡外彼此是交相輝映的。故事是這樣,在一個鄉下礦場旁邊,一個小男孩身上髒兮兮,好幾天沒洗澡,衣服也都沒有換,在土堆玩著。有一天,有一個美麗的小女生給他一朵玫瑰花,他把玫瑰花接到手上,突然發現他那烏漆抹黑的手配上這朵花的美,極不相稱,於是乎趕緊去把手洗乾淨,當他把手洗乾淨後,又發覺衣服怎麼那麼髒,一步一步把身體、臉頰和頭髮都梳洗乾淨,一身的乾淨,加上一朵花,此時的小男孩竟連講話都變得靦腆斯文,不再亂罵說髒話,小女孩一點點主動的關愛,藉著一朵花從外表到內心,徹底改變了一個小男孩。
相同的故事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人物都可以是你、我、他,可以把一朵花變成是一句好話,或者是讚美、關心,結果就會不一樣,這每一個美好的改變,只要「願意」,不用很大的決心就可以實現,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那種改變會是多麼地棒呀!我們都可以試一次看看,一千多個一次,是一種更大的改變,更強的力量。
北京圓明園的大水法雖遭英法聯軍(1860)破壞,仍不減其歷史價值與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