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享有,擁有,佔有」~ 與你/妳分享

 「享有,擁有,佔有」~ 與你/妳分享


最近我去見一位老業主,過去我替他設計了多家旅館,一家比一家繁複華麗。

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到美國住了十年,現又回台北,他說他的觀念完全改變了,過去他經營的旅館,設計是用「加法」,現在是要求用「減法」,一家比一家精簡,不只成本低,回收快,且整理方便,生意更好。

「減法」的設計,我們學建築的早就知道「less is more」的道理。

嗯!我想不只設計,現在也可用減法來過生活,以減法來過後半生吧?!
其實 ,在世上擁有的越多,煩惱也越多。

有一棟房子,有一個煩惱,擁有兩棟,煩惱加倍。財產越多,留給家族子孫的煩惱就越大。

最近金融風暴,也可見證那些擁有越多的人就越不快樂。

前一陣子,我為一位建築商做家庭室內設計,兩個兒子的房子都是百餘坪,等老東家房子來委託設計時,我想那不知要多豪華,不想拿來一看,大吃一驚-總面積:二十一坪。

「這......」我才在懷疑,他打斷我的話,說:「我打拼了一輩子,蓋了不少房子,也擁有不少房子,想通了,小房子既溫馨又好整理,只剩我兩老,這就夠了,孩子們還想不通,由他們去吧!」

世上的一切,我們只能享有,不可能擁有,何必一定要佔有?

因此,五十五歲之後的我,非必要的東西不再添購,去旅遊也不再買東西回來了,也不想與風景合照,只拍些使我感動的景緻、上天創造的美、或設計上的新知。

我覺得最要把握的是當下,在此時、此景、此物,親臨的那一刻,我是否真正認真的享受、體會、感恩,那一刻才是需要的。

六十歲那年,我把家中多餘的用品、裝飾品、收集的紀念品清了出來,拿去社團義賣,做社區服務經費。家中清楚多了。

現在,該是以減法過人生的時候了。

常常提醒自己,放下對世界的慾求,放下心中的掛念,卸下對人的恩怨,過減法的生活,輕鬆的面對人生。

人,一無所有時,倒很容易滿足;一旦擁有,則有一欠九,反而不足。

心不要貪,一個人能得多少,不是自己可決定的。

➖ 減法過生活
➕ 加法拼健康
✖️ 乘法享人生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知足感恩,平安喜樂


耄耋(ㄇㄠˋ ㄉㄧㄝˊ)老人

 耄耋(ㄇㄠˋ ㄉㄧㄝˊ)老人


原海軍總醫院教授 裴宏恩主任, 穿行在中美兩國,對老年人生活研究後的感言;
讀後令人耳目一新, 茅塞頓開。轉發如下:

老年人有病是常態,
無病是例外。
時下,有許多老年人
在生理指標與正常值
失之偏頗時,助長了
過度講究健康的傾向。

以一台汽車 為例,
出廠指標與堪用指標
一定是不等同的。
如果拿出廠標準檢查
我們家家戶戶的汽車
恐怕全都是不合格的
但我們不是每天都開得好好的嗎?

老年人;
血糖稍高一點,
血壓稍高一點,
只要相對穩定,
一點問題也沒有。

現在老年人的理念是
"以健康為中心",
這種提法值得商榷。

人生在世,
應該以快樂開心為目標
健康只是條件,不是目的。
如果以健康為中心,
甚至以健康為目的,
這也不能吃,
那也不能喝,
一天到晚抱著個血壓計、血糖儀(我確實見到過每天三餐, 餐前餐後測六次血糖的朋友),這
哪裡是人生?
哪有幸福?
充其量是戰戰兢兢地苟活著。

近日網上流行一句話:
你要過日子,
不要讓日子過你。
是否也可以套用一下
老年人健康問題:
你應該享受健康,
不該讓健康奴役你。

許多老年朋友的不健康,
恰恰在於過度講究健康。
明明都是使用了六七十年的"老設備", 卻希望能檢測出年輕人身體運行的參數,
這怎麼可能?
追求不可能的事情,
只會傷害自己,能健康麼?

說到底,
我們還是要接納~
大病、急病沒有,
慢性病、老年病有那麼一些,
只是基本健康或者說
不那麼健康,
學會與各種慢性病、老年病和睦相處,相依為命,這是現實。

總之,我們要習慣與"疾病"共存,攜手同行,
不那麼健康地過好每一天,
享受每一天,開心生活!
人生才有意義!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你是佛祖嗎?

有一群推銷員去高雄開會。他們臨行向妻子保證將在傍晚時間回家吃晚飯。


不巧,會議拖了一點時間,到達高鐵站稍晚,在奔跑中,一名推銷員不慎撞倒一個路旁賣蘋果的小攤販,蘋果掉落,散了一地。由於時間緊迫,闖禍者沒留下來收拾殘局。其他人都沒有停下或回望,他們希望及時趕上高鐵。

突然,其中一個人停下來,深吸一口氣,在內心深處有一種惻隱悲憫,他深深同情那賣蘋果女孩。他告訴同伴們先走,並請他們到家時告訴他的妻子他將坐下一班高鐵回家。

接著他返回到處都是蘋果的地上,他很快發現並很慶幸自己這麼做,16歲女孩原來是瞎眼的!她輕輕地哭泣,淚水順著她的臉頰流下,沮喪而無奈地摸索著,人群沒有人彎腰幫忙,沒人照顧她的困境。這位推銷員蹲在地上拾蘋果,放回桌子上。他注意到,其中一些蘋果已跌壞了,他將它們放在另一個籃子裏。

他收拾完了,掏出錢包,對女孩說︰「都在這裏了,請收下這一千元,賠償我們造成的損害。你還好嗎?」女孩擦了淚水,點了點頭。他繼續說:「但願我們沒有太嚴重地破壞你這一天。」

【書生/高考滿分文】

 【書生/高考滿分文】


文章分享/廖學宣

看看大陸高中學生的國文程度:

杭州第二中學高三學生李豪逸,因爲提前錄取,沒有參加高考,但看到作文題,他有感而發,寫下了一篇名爲《書生》的作文,頓時走紅網絡,被譽爲"高考滿分作文"。

浙江省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目: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少於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被瘋傳的"滿分作文"

【書 生】

上蒼賜人以三書,一曰有字之書,二曰無字之書,三曰心靈之書。此三者,同出而異名,殊途而同歸。讀書者可稱書生,而凡世間之人,或多或寡,必讀此三書,故世間之人皆爲書生也。

有字之書,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爲錄。往聖先賢著經典,而後人傳習之;詩仙詞聖書佳句,而後人吟詠之。有字之書,乃作文章者之見聞經歷、所思所想,付諸於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記》,皆屬有字之書也。李太白狂歌之《將進酒》,杜子美哀嘆之《石壕吏》,亦屬有字之書也。以文章傳道義,以詩篇記良辰,此有字書之真諦也。

無字之書,生活經歷也。以一字概之,是爲行。勞心柴米油鹽,遠遊名山大川,皆讀無字之書也。無字之書是爲行萬里路,如古徐霞客之遊覽,如馬可波羅之遠渡。於萬化冥合之間,讀自然造物之書。鬼斧神工,最美之書乃天成。無字之書亦是平日生活,秋風卷屋,五斗折腰,利鎖名繮,虛苦勞神。於困頓失意之時,讀淚溼汗浸之書。披荊斬棘,最重之書乃人生。

心靈之書,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爲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觀宇宙,觀宇宙亦是觀心。陸九淵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靈之書包羅萬象,可絕非萬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圖之思考,於此二人乃心靈之書,而其著述非心靈之書,故此書無法外借也。心靈之書乃思想本身,發於人,終於人。凡世間之人皆有心靈之書,而此中玄奧不可言傳。

文人以有字之書錄無字之書,聖人以有字之書傳心靈之書;學者以無字之書習有字之書,行者以無字之書證心靈之書;賢者以心靈之書衍有字之書,哲人以心靈之書明無字之書。此三書連環相扣,缺一不可。書生在世,讀盡經典,而讀此三書斷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輔相成。

失有字之書,則文明難以傳承發展;略無字之書,則學問皆如紙上談兵;缺心靈之書,則人生渾若傀儡木偶。幸上蒼非慳吝之輩,播此三書於人間。是故世人盡能讀此三書,行此三書,傳此三書。
故世人皆能成書生也。

杭二中教師的精彩點評:

豪逸之文,美在規範,文章有對"三書"內容的界定,有對"三書"作用的評價,更有對"三書"彼此之間關聯的闡述......彰顯了一篇論述文規範、嚴密的結構。規範背後是豪逸縝密的思維。
豪逸之文,美在才氣 文章一氣呵成,文不加點。語言文白相間,讀來無晦澀之感,反更顯雅緻脫俗;內容涉古今中外,汪洋恣意,尤對中國古典詩詞,更是信手拈來,從而妙筆生花。才氣背後是豪逸博覽羣書的積澱。
豪逸之文,美在通透, 文章中對"三書"的閱讀,實爲一個少年對自己人生之路的要求和展望;閱讀、行走、思考、傳承。
"博"自己之學識,"雅"自己之生活,從而"博雅"自己之境界。
通透背後是豪逸的赤子之心。
願美文共賞!
語文老師 李蒔春


杭二中校長的精彩點評:

一個通透的人,才能寫出如此通透的作文!——校長 葉翠微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每天一定要做一件讓別人快樂的事》

 《每天一定要做一件讓別人快樂的事》


洪蘭:「因為這樣反而會讓你看到了自已存在的價值。⋯」

昨天去山地服務,坐我旁邊的是一位電子公司的副總裁。
我認得她很久,卻不曾跟她聊過私事。
我知道她是白手起家,但過程並不清楚。
昨天因為山路很長,她就告訴我她的故事。
她高商畢業以後,考進一個公家機關做會計。
她母親過世時,她回鄉奔喪,因為辦喪事要用錢,
所以下了火車便去提款。
沒想到因為太過疲累,精神恍惚,她領完錢,抽出提款卡後,
卻忘了拿錢,便匆忙回家了。
等到要用錢時,她才猛然想起錢還留在提款機上。

她 飛奔去車站,一邊跑一邊哭,心想凶多吉少,
火車站旁的提款機是最繁忙的,無主的錢誰不要呢?

想不到她跑到提款機時,
看到一位老農夫,褲腳是捲起來的,腳上還有泥巴,手上拿著她的三萬元。

她感激得幾乎要跟他下跪。
她問老農夫,如果她沒有來,他會在那 兒站多久?
老農夫說,三萬元不是個小數目,它的主人一定會回來找的。

她說,老農夫看到她出現,好像比她找到錢還要高興。
她瞭解原來這就是做好事的快樂。

於是她立下心願,每天一定要做一件讓別人快樂的事。

她銷假回去上班後,便主動幫助人,
看到事情就做,而且是心甘情願的做。
公文開始電子化後,勞委會開辦了電腦職訓班,
她的主管替她爭取到名額,告訴她,
這是新興的領域,學會了電腦,不怕沒飯吃。
她知道比她有資格的人多的是,
是主管力薦她,給了她這個機會,

所以她非常珍惜,努力的學,因而得到教課老師的青睞。
這位老師叫她晚上去上課,鼓勵她拿到正式文憑。
後來,她嫁給了這位老師。
當時男方家長很反對,但她先生很堅持,
對父母說:「我在她身上看到為妻的一切美德。」
她深受這句話的感動,所以兩人剛出來創業時,雖然很辛苦,
但是她一句話都沒有抱怨。

其實,人不必管美醜,潔身自愛、努力上進是最吸引人的條件。
她到現在還是每天要做一件讓別人快樂的事。
她說,她深深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
她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富而不驕、誠樸勤儉。

有 一次,我們下山時肚子很餓,那時還沒有高鐵,
回到臺北至少得花三四個小時,所以我想在埔里先吃點東西再走。
我看到一家飯館,正要進去,
她拉著我,眼睛四處搜尋,看到對街有個麵攤,就叫我過街去吃麵。

她說,兩個人吃飯,兩菜一湯,三百元跑不掉;
吃麵,一碗才五十元,我們可以省下兩罐奶粉的錢。

因為有位善心人士介紹我們去買凹罐奶粉,給山上的孩子添營養,
一罐才一百元,奶粉並未過期,只是罐子不好看而已。

我沒有想到一個家財萬貫的人會這麼節省,心中真是感動。
我父親常說:「廣廈千間,夜眠八尺。」
住再大的房子,晚上也是只能睡一張床。

人不要做守財奴,錢花出去是「財產」,不花叫「遺產」。

父親說,錢不可以浪費,要花在刀口上;
但不可以小氣,該花的就要花。

我父親活得很快樂,我看我旁邊的這位副總裁也活得很快樂。

每天做一件好事並不難,而且又會使自己快樂。

做好事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為從幫助別人,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2019、11、25 洪蘭(陽明大學教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5BNefmzjYc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我們培養沒有同理心的「優秀學生」將是20年來的大災難,戒之慎之!

 我們培養沒有同理心的「優秀學生」將是20年來的大災難,戒之慎之!


作家黃春明說了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
「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
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
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
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
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何必那麼辛苦?」

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出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賺錢的人: 「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
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資優生「祖辰」在週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像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但祖辰並不是個案。

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了解世界麼?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
「將來會是什麼樣子?」
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五篇《最佳微小說》每看完一個只需要20秒。但慢慢咀嚼可能需要20年 ......

一、《散步》

         
一女孩在違背父親意願下結婚,離婚,父女反目,生活貧困並攜一子。
        
其母心慈,勸女兒趁其父散步的空閒帶著兒子回家吃頓熱飯。於是便常帶著兒子刻意避開父親回娘家吃飯。
        
直到一日下雨,祖孫三人在社區偶遇迴避不及,父親尷尬道:「以後回家吃飯就別躲躲藏藏的,害得我下大雨都得出來!」

感悟:可憐天下父母心!

二、《牆下》
        
某男生高中時沉迷網絡,時常半夜翻牆出校上網。
        
一晚他照例翻牆,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盛傳他見鬼了。
        
後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說: 「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父親捨不得住旅館,在牆下坐了一夜。」

感悟:浪子回頭金不換!

三、《染髮》
        
今天爸爸在家自己染頭。
        
我就笑他:「爸,你都快60了還染頭髮幹嘛啊,還想返老返童啊?」
        
我爸說:「每次我回老家前,都把頭髮染黑,那樣你奶奶看見就會以為我還年輕,她也不老了。」

感悟:孝順父母,哪怕是善意的謊言!

四、《功夫》
        
爸爸:「兒子你覺得爸爸壯嗎?」
        
兒:「嗯。」
        
爸爸:「你覺得少林功夫厲害嗎?」
        
兒子:「厲害。」
        
爸爸:「如果我剃成光頭,練少林功夫好嗎?」
        
兒子拍手:「太好了!」
       
第二天,兒子看到光頭的爸爸,高興地說:「爸爸加油!一定要練成高手!」
        
那天,是爸爸化療的前一天 ......

感悟:父愛無痕!

五、《追到》
        
族中一爺爺輩人,七十多歲了!竟然在大門外,跟幾個五六歲小屁孩坐泥地上打彈珠,還大呼小叫耍賴 ...
        
被祖奶奶聽到了,拄著拐棍出來就要揍他,他起身就跑 ... 結果還是被追上,結結實實挨了一棍子 ...
        
事後他微笑的說 : 「要不是怕我媽摔倒,她是追不到我的 ...... 」

感悟: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故事,都緣於一個字:那就是 *「愛」💕*!

願每個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愛你所選,選你所愛 !

*無論親情、愛情、友情、同學情皆同此理,皆同此心!

https://youtu.be/8F4Nfuyl-xw

一切都會過去

 


在西藏,有這樣一個傳說:
有位國王,要求國內的智者們想出一個口訣。他要求這個口訣,必須能適用於任何情況,例如遇到驕傲、失意、憂愁、快樂、勝利、失敗等情緒時,只要思惟這口訣,就能即刻得到心靈平靜。

消息才剛散布出去不到半天,就已經有人送上答案了。國王看了之後,不禁直呼:「不可思議!這真是完美的答案,無與倫比的珍貴啊!」 這智慧之語就是「#一切都會過去!」

的確,人生當中,無論是樣貌、壽命、名譽、得失、權貴、財富等等,這一切都會過去。我們可能前一刻事事順利,下一刻就遭遇重重困難。

一切都會過去──這是生命的常態,能隨時了解到這一點,那麼患得患失的心情將不復存在,也不會再斤斤計較於自己的利益。

在喪志時,無須自暴自棄;在得勢時,也不用得意忘形。
常常想到「一切都會過去」的人,處事會更柔和快樂,待人也會更加隨緣親切。不管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環境,都無法攪亂他的心。
因為不再生起七情五欲的心理變化,所以能讓心靈得到平靜!

范仲淹曾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蘇東坡的詩也是如此表現: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這個「一切都會過去」的道理,對佛教徒而言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它就是世尊的教法──#無常。

#一切有為法終將結束、別離、散壞、滅去......,#我們還有什麼好執著呢?

《厚道~不是糊塗,而是一種品格!》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個需要我瘋狂出差的工作,那時每年要去好幾次德國。每次去德國,我都會住同一家簡單乾淨的商務飯店,飯店大廳櫃檯的旁邊,有個小桌子擺放著檸檬冰水和一次性杯子,供顧客們免費使用。有時候早上,還會看到它們給晚起又趕著上班的客人提供的咖啡牛奶和新鮮出爐的牛角麵包。

這些免費供應,都是和飯店的餐廳直接有利益沖突的,換句話說,喝了免費的檸檬冰水咖啡,可能就會少買或不買飯店大廳咖啡廳的飲料;吃了免費提供的牛角麵包,可能就乾脆選擇不包早餐。

有一次我跟櫃台的經理聊天,想知道它們的想法是什麼。他笑著跟我說,他在英國念旅館管理,有一堂課,老師請The Ritz-Carlton Hotel 的總經理來講課,這位總經理對他們說:「如果你走進一家好的酒店,提出一個要求,你就會被滿足。如果你走進一家極好的酒店,你甚至不需要提出要求。因為,真正飯店經營的精明,不是利潤,而是客戶的忠誠度。
經商,貌似靠的是精明,其實,精明的極致,是厚道。」

後來每次我入住,我都覺得我那趟旅程,特別安心。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暫時吃小虧卻長久贏得厚道美名的例子可以信手拈來,當然,反之亦然。

年輕的時候,我們願意跟一個人深交,可能是因為有彼此需要的能力,可能是因為有互利的利益。但是,年紀大一些你才會知道,能讓你安安心心交往的,都不是一個人的能力或聰明,而是他的人品。

可能是他很誠實,可能是他很正義,可能是他很善良,也可能只是他就是很堅持對你的承諾。

而這些說得出來說不出來的一些信任感,其實都不是精明聰慧,而是,厚道。

你想想,你認識得這麼多人當中,回想起來,什麼時候你用「這個人很精明」來表達你的稱讚?而那些你脫口說出「他真是個好人」的人,不都是厚道的人嗎?

回到那個飯店櫃台經理。

那天他說完了The Ritz-Carlton Hotel 哲學後,微笑地對我說:「我們從來沒有因為擺放了咖啡麵包,而讓我們的餐廳受到多大的損失,我們卻因為這樣,讓我們的客人包容了我們不足的地方,他們願意相信我們做不好的地方,絕不是因為我們不上心。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我們鬆一口氣的呢?

厚道,不是因為退縮示弱,是因為我們強大到,願意成全。💕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洪蘭∕感恩與吃苦

 「我媽捨不得我吃苦,所以我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我吃了一輩子苦」。

洪蘭∕感恩與吃苦

前幾天我跟幾位師鐸獎的老師聚餐,我問哪一個項目是她們認為最難教的?是現在最需要加強的?她們異口同聲說「感恩」。她們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所以不會珍惜,東西有一點不滿意就丟掉,不考慮物力艱難。他們對別人的服務也是如此,全世界都要讓他們。我想起長榮航空無預警罷工,使原本二小時直飛可到的地方,轉機、等機弄到八、九個小時還在飛機上,到了目的地精疲力倦,哪裡都不想玩了。可嘆人都是在失去了以後,才懂得感恩。

其實人生挫折是常態,順利才是意外,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很不幸的是,我們通常不會這樣想,總覺得順利是本分,有一點不滿意便上街去遊行罷工。

這裡有一點大腦的原因,大腦的資源不夠,別人對我們好常被忘記,但是別人對我們不好須牢記在心,以免送命;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快樂是比較值,不是絕對值:有一個實驗是猴子每按十次桿就會有一顆葡萄乾掉下來吃,這時牠大腦會分泌十個單位的多巴胺(這是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吸毒、性交高潮都跟它有關),幾次以後,突然之間,掉了二顆葡萄乾下來,這時猴子大喜,牠腦中大量分泌多巴胺,當兩顆葡萄乾持續好幾次後,牠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開始減少,回復到只有一顆左右時的濃度,這時實驗者改為只給牠一顆,牠很失望,大腦多巴胺的分泌連一開始的十個單位都不到,雖然牠還是有一顆可吃。

也就是說,昨天的意外驚喜會變成今天的理所當然,最後會變成你欠我的不滿足(unexpected pleasure yesterday become entitled today, and not enough tomorrow)。大腦使人不感恩,把現在的順利當作永久。

我朋友每天早上替孩子把制服、襪子排好在床上,使孩子起床只要依序套上即可出門。有一天早上,電話鈴響,她襪子未及放,便去接電話,結果孩子怒氣沖沖質問她:我的襪子呢?你為什麼沒有替我放好?她握著電話筒驚訝得說不出話來,起床穿衣服是孩子的事,做母親的是心疼孩子睡不夠,替他準備好衣物,使他可以多睡幾分鐘。想不到這個殷勤變成了媽媽的責任,一旦沒有做,便受到斥責。她從此不再替孩子節省時間。其實,時間的安排也是成長的功課之一,父母不可以替孩子做太多。

因此感恩需要不斷被提醒,許多宗教團體如基督教在吃飯前要禱告感謝上天賜飯,佛教徒也要唱供養偈。感恩之心不容易教,心態的改變必須是先有體驗,再有感動,有了感動才能有改變。切記不可讓應感恩之事變成理所當然。

西諺「因為哭泣過,歡笑才格外珍貴」,人必須先匱乏,才會感恩。現在暑假到了,父母不妨讓孩子離家去克難營體驗一下沒有爸媽伺候的生活,不要怕孩子吃苦,他們需要體驗一下苦才會感恩,將來才不會吃苦。有個遊民說得好,「我媽捨不得我吃苦,所以我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我吃了一輩子苦」。(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老了要自立或是被外傭看管?值得省思的文章..

 老了要自立或是被外傭看管?值得省思的文章..


多年前,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接到社區警衛的數落電話:「教授,你九十歲的爸爸剛剛扛著一包米經過社區大門,外人看了都不忍心,你們是怎麼當兒女的?」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中,提到當父母老了,子女應該找機會,換一種方式來愛他。

「我的方式就是,『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一生致力平權與婦運的劉毓秀說,現在子女被傳統孝道捆綁,眼見父母衰老,為了降低罪惡感,就找外傭來照料,陪著走路、餵食、打理,讓老人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其實,老人也是可以訓練的,北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九九六年,劉毓秀第一次去北歐參訪養老機構。「當時我的父親七十三歲,公婆也邁向高齡,台灣同時面對老化與少子化兩列疾駛對撞的人口列車,對於老,我是非常惶恐的。」

台灣老人平均臥病時間是七.三年,但北歐老人卻只有二個星期,劉毓秀在瑞典看到老人上超市、購物、上銀行,「我們常要求國家對老人制度給予服務與支持,但子女在家庭中的責任呢?」

她體認到「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才是現代新孝道。

北歐回來後,劉毓秀決定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實踐計畫。

第一,住宅改變。「老後體力會衰退,我們先幫父母從四樓老公寓換到有電梯的大樓,避免跌倒。」

第二,不當宅老。「只要身體硬朗,買菜、煮飯、洗衣、上銀行,都讓他們自己來,就算是看病,我也只帶看初診,後續由他們自己掛號,子女雖住在附近,但僅在假日陪爸媽上館子吃飯。

第三, 有事,弟子不服其勞。
「我們不請外傭二十四小時看顧,而是委託彭婉如基金會尋找本土居家員,每周四個小時的鐘點服務,協助父母爬高彎腰搬重物,與清潔打掃,一個月才花四千四百元。」假日子女會帶父母出外踏青,平常,劉毓秀兄妹讓父母獨居,獨力料理生活大小事。

「我們讓他自己上超市,結果老頑童父親買了一堆泡麵來吃,這太不健康了,但我媽勸我,『算了,他都九十幾歲了。』」

「自立、自理、尊嚴」。

二十年前,劉毓秀從北歐老人身上看到的,放到自己父母身上實踐。

劉爸爸去年底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劉毓秀說:「驗證了北歐模式是可行的,爸爸體衰臥病僅有短短數周,病榻中的父親,甚至拒絕母親準備的人參茶。
理由是『補了氣,若癱了,讓我更不好走。』」
看著前幾年陪父母去賞花的照片,面對生命的璀璨與凋零,劉毓秀感激地說:「看到我爸爸這麼有智慧地與子女一同處理老化過程,讓我對於『老』這件事情,心底終於篤定,不再害怕。」


芬蘭人死前平均臥床七天,台灣人死前平均臥床七年。芬蘭政府的預算花在老人的體能訓練,使身體健康。台灣政府卻致力於長照,花大筆錢照顧老病的人。

每每經過成功國宅時,看到走廊一長排的外傭陪著輪椅上面無表情的雇主,我就常常逼自己發誓,既使不良於行,也不讓人來推輪椅。

人,如果在結束生命前,僅僅七天需要人服侍,那是福氣啊!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心靜的力量,作者 林慶昭 自序

自序


1%的好心情帶來100%的健康


  心情好不好,健康最知道。

  也許有人會質疑:有這麼嚴重嗎?愈來愈多的醫學研究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緊密聯繫、相互作用的,心理的健康與否嚴重影響人的生理健康。

  為什麼呢?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或抑鬱狀態下,由於其內激素分泌、肌肉緊張度等等變化,會導致免疫系統難以處於最佳工作狀態,這時人的抵抗力就會下降,疾病也就趁虛而入。

  的確,心情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曾經有項調查發現,百分之八十一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曾遭受過負面生活事件的打擊,例如:配偶死亡、夫妻不和、生活規律重大改變、工作學習壓力大、子女管教困難、夫妻兩地分居等因素。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那些情緒不好的人容易感染疾病,為什麼心情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容易罹患癌症,為什麼肥胖的人容易患有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心情好,人不老。一個人如果個性開朗樂觀,不但會減少患病的可能性,有利於疾病的治療,更有利於健康長壽。

  國外報紙曾經報導過一則新聞:一個老人在過馬路時,不幸被車子撞倒而喪命。驗屍報告指出,這個人患有肺病、胃潰瘍、腎臟病和心臟衰弱等疾病,可是他竟然活了八十四歲。

  負責驗屍的醫生說:「這個人全身是病,在一般情況下,三十年前,他早該去世了。」於是,有人問過世老人的遺孀,他怎麼能活這麼久?她說:「我的丈夫一直確信,明天他一定會過得比今天更好。」

  可見,人的情緒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愉快積極的心情會使人放鬆,有益於健康;悲傷消極的心情會使人苦悶,容易誘發人體的各種疾病,也會誘使原有的疾病病情加重。

  沒錯,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態有直接相關,也與生理健康密切關聯。一般而言,性情孤僻、心胸狹窄的人,由於其情緒狀態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常會產生一些身體疾病;而性情開朗、樂觀的人,其生理狀態也往往比較健康。

  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於身體健康。中醫認為「七情」的過度會導致氣滯血瘀而發生癌症,因為「百病皆生於氣」、「萬病皆源於心」。

  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營養攝取和運動鍛鍊外,更重要的是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和開闊胸懷,避免情緒持續緊張。

  以下是很多人長久以來奉行的法則,如果你是個容易憂愁的人,可以藉此來放鬆自己,用正確的態度和保持好心情,來克服生活上的困難:

  1.肯定自己是健康的人,告訴自己:「我覺得今天很好。上天創造了我的身體、心情和靈魂,所以,我今天的感覺,如同上天要我感覺的一樣,充滿活力及健康。」
  2.經常在心中保持你是一個健康者的形象。
  3.每天都為你心情愉快、活力充沛而充滿感激。
  4.努力消除任何不健康的思想。所有的消極思想和仇恨、後悔、卑鄙、狡辯、失望等都應該根除,然後取而代之的是健康、仁慈、積極的思想。
  5.不要做任何會衰弱和退化心志的事。
  6.維持體重。盡量保持正常體重,吃飯飲食時,要特別注意口腹之慾。口腹之慾與人的性格有關,而性格完全是受精神影響的。
  7.每天固定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
  8.定期找醫生檢查。身體有任何不適,要及時發現,並立刻治療,就會很快恢復健康。
  9.最重要的保健之道是敞開心胸,讓生命的力量源源進入。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環境,而在於心境。」

  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一個健康的人必須是身體與靈魂都健全完整的。要想保持無病長壽,良好的心境相當重要。當一個人內心充滿積極思想時,導致生病的消極思想便沒有了生存的空間,你便能擁有健康。

  痛快的心情會激勵人們進步,有益於健康;消極苦悶的心情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誘發人體各種疾病,有的時候會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心情決定健康,這是經驗的總結。所以,千萬別讓心情出賣了你的健康。從今天開始,也許只是百分之一的好心情就能帶來百分之百的健康,何樂不為?

工研院的老闆(許友耕)65歲生日感言:

 工研院的老闆(許友耕)65歲生日感言:


提醒自己,千萬別作的幾件蠢事

領到老人証後,就提醒自己,有些事情千萬莫作,作了就蠢了。

頭一件,萬萬不可自以為是,倚老賣老,倘若你過去真的有點成績,那多半是時勢使然,別以為你那幾招現在還管用;

第二件,千萬別說,辛苦了一輩子,想買塊地,蓋一間自己想要的房子,開心的過幾天乘心如意的日子,別犯儍了,你的這一生老實說沒什麼真正辛苦到,比起先父先祖,算是好狗命了,你現在的房子就很好了,沒什麼理想的房子,如果真的動手去作,那就是災難一埸;

同樣的,第三件,別説辛苦一輩子,買部好車犒賞自己,不管是笨死五百和是寶馬七系列,別忘了,你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一台中古破車,去爬山時不怕丟掉,停在路邊不怕刮傷,別沒事找輛名貴轎車來伺候著;

第四件,別把優先順序搞混了,這年紀了,吃得下,拉得出,笑得大聲,睡得安穩最重要了,國家興亡,兩岸局勢,年輕人未來,交給能人去吧,別瞎操心,別想太多,看看不爽就罵幾句,自己生命真正相關的無非就是一口氣吧,其餘多是身外事,不相干的;

第五件事情,別再為自己人生設定目標,也別爲難自己,別為自己設定兩年把日文學好,一年把毛筆字練個様子,三個月學會自由式這種積極進取的事,忘記這類美德吧!想游水就去游,沒人管你游的姿勢好不好看,也没人在乎你游得多快,有沒有進步?誰管你,寫毛筆字,也是這樣,喜歡寫拿起來就寫,別沒事找一個老師來管你,你辛苦老師也累;

第六件,千萬別誤會自己好像來日方長,盯著養生保健節目看,吃的養生,用的健康,怎麼養生也是會死,別過得太匪類是真的,太著重身體健康也大可不必,生命是養不來的;

寫著寫著,好像沒有好提醒的,結束前,慎重提醒自己一下,網路上電視中那些"一生必遊的十大景點","必讀的三十本好書","非吃不可的美食",這些鬼話千萬別當真,我的日子要怎麼過,關他屁事!



中科院院士驗證:

60歲以後,如果你

1.不上網 

2.不歌舞 

3.不吃喝 

4.不隨處跑 

5.不亂花錢 

養成一個良好生活習慣久而久之,你就會驚奇地發現:   ☺️老年痴呆了!


網路要上,

唱歌跳舞,

聚會吃喝,

到處玩樂,

使勁得捨。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

☺️返老還童啦!


水是“長壽第一要素”


睡覺是”天下第一大補”


走路是“最好運動”


 唱歌是“最棒娛樂”


群組冒泡是

預防老年痴呆最好良方.


都是最好的“長壽藥”,從這五種”長壽藥”開始


        把每天當除夕,

        把退休當假期,

        把七十當十七,

        把家裏當巴黎,

        把朋友當親人,

        把對手當知己;

      

老年任性生活唱歌:

多聚會,

少窩家.

窩家久,

成傻瓜.

走出去,

樂開懷.

找朋友,

説説話.

少喝酒,

多喝茶.

退休金,

捨得花.

别總等:

更老啦、

耳也聾、

眼也花.

衣再好,

腰成蝦;

飯再香,

没有牙.

錢再多,

床上趴.

歲月失,

别犯傻.                                                                                    https://youtu.be/6cX5qxAf7SA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呂忠達,疫情蔓延後的國際政經動向 20200522

呂忠達,疫情蔓延後的國際政經動向

疫情如果不能受控,再多經濟政策都幫不上。
疫情和油價
不是大蕭條大衰退
是停滯和封鎖
聯準會是救星,全球經濟循環之母(主宅)。
為什麼印那麼多鈔票和貨幣寬鬆都沒有通膨?世紀秘密,沒人知道!

通貨膨脹永遠都在,且到處都是貨幣的現象。(傅利曼,1976諾貝爾經濟學獎)

通膨萬一上來,聯準會、央行那一套就會灰飛煙滅。
病毒前面,我們只能謙卑,病毒顛覆了傳統的財經。
一年八次的聯準會議,
兩岸沒有談的空間,和平拿掉了。
錢能解決就簡單了
難的是改變腦袋mindset 
抓準決策者思維,決策機構的權力。
系統訓練是一樣的,差別在於思維是偏左偏右

投資領域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
當你看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才知道自己不足。
抓準領導者的所思所想
重點是如何溝通,怎麼演。

聯準會
芝加哥貨幣學派 淡水派 鷹派 芝加哥大學 羅徹斯特 明尼蘇達 卡內基美農 維斯康辛 
主張小政府
政府退位
主張物價穩定
呂的老師是前聯準會委員


新凱恩斯學派 鹹水派 鴿派 哈佛 普林斯頓 
主張大政府
寬鬆貨幣
一直印鈔,(卻沒通膨?)
主張充分就業
接受通膨的隱患

聯準會現在是鴿派作法

三件事,病毒,油價,聯準會
失業,週期性(鴿派)或結構性系統性(鷹派)


中共今年沒設KPI,疫情打亂,底線思維。
中共,糾錯容錯,百年不倒。

央行買高收益債

當國家利益高過經濟貨幣,就是政治學了。

美元就像老婆,除非有其他替代貨幣
不滿意,但需守住。

日本已通縮28年,寵物多於人

美國失業率從最低到超高,失業率已經不是指標。

就業與通膨

就業
通膨看CPI PPI 新屋開工率 

聯準會最在意每週時薪薪資年成長率
一般 1.4%年時薪增長率
大於2%,有通膨危機。
2.4%就必通膨
菲立普曲線
怕的是惡性通膨

通膨是經濟成長動能

人口結構老化,AI,寵物當道,

油價會上不來,因爲現在的王子,把油價殺低,避免伊朗出來翻身。


穆罕默德過世後,後來繼承上繼承有才德和血統紛爭,什葉派伊朗和遜尼派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1979柯梅尼革命了巴勒維王朝,不再親美,美封鎖伊朗,

沙烏地阿拉伯王子薩爾曼親王,抄46個家族政敵,

油價不是供需關係,是地緣政治關係。

病毒不會消失,夏天會趨緩,怕秋冬上來。

封鎖重啟循環

工作賺錢只在夏天,封鎖冬眠。
經濟模式會怎樣

傷寒馬利,陽性無症狀

對病毒了解有限

直升機撒錢,美日....

菲律賓把證交所關閉

股債一般反向,現在股債同向?

高收益債和ETF 成為中心

美國是政治防疫,不是科技防疫。

政治處理,慢慢處理,

技術看,政治看,產經看。

美國已經從資本主義走向中國式的社會主義
政府進到各行各業

貨幣政策在溝通上就是一種貨幣
Forward guidance 前瞻導引

救市算成功,但看後市

後疫情
美中關係,對立

真正川普背後的核心是白人,基本教義派,福音派,

催動深層核心

文明衝突論

意識形態要避開

若台灣鎖國,餓不著,但藥品不夠。

病毒改變了世界

未來怎麼辦
自律心
跨領域



希望一切不會那麽壞

 受疫情影響15%,人才培訓費用免,另外有補助員工32小時x158。
新南向企業家聯誼會,免費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