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感性打敗理性 知識分子請想想(轉貼李家同教授的好文章)

國際觀專欄(47)感性打敗理性 知識分子請想想

李家同

川普大勝使很多人想起英國著名小說「理性與感性」,因為這次川普所以會得到選票,乃是由於他喊出一個能夠打動美國人心的口號「使美國強盛起來」。美國在二戰結束時是世界最幸福的國家,當時流行「美國夢」,表示美國人都可以有一個能夠實現的夢想,過非常好的生活。尼克森和赫魯雪夫有一個著名的「廚房辯論」,意思是說美國人家裡的廚房絕對是世界上最好的。

美國當時情況如此之好,乃是因為二戰結束後,歐洲、日本還未恢復。可是當歐洲和日本復興以後,美國很多製造業不見了。美國工人就想起當年盛景。

川普其實沒有說出如何解決工廠外移,他只呼口號就可以了。如果總統候選人訴諸理性,強調這種問題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任何一個國家人民都要有國際觀,美國人民必須自我檢討是否有足夠競爭力,可以想見是不會被接受的。

同樣的,英國脫歐公投的口號是「恢復英國的主權」,贊成脫歐的人是年紀比較大的,他們記得當年大英帝國是日不落國,現在居然要聽歐洲聯盟的想法,當然心有不甘,他們是以感性來決定投票。反對脫歐的是一批受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他們已在歐洲大陸工作,同事有各種國家的人,他們知道每一個國家都要和別的國家相互依存,他們的投票是由理性出發的。

英國和美國都有非常傑出的知識分子,他們知道很多問題不可能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川普要對日本、韓國和中國的貨物抽以重稅,談何容易?美國已經不是那種可以發號施令的國家,連菲律賓都可以對美國不理不睬,這些工業相當發達的國家不可能完全接受美國的做法。問題在於,雖然美國的知識分子也對川普的想法提出反對意見,而且也說得很清楚,可是沒有能夠打動美國人心。知識分子也應該自我檢討,他們擁有很高的競爭力,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這些人不會被淘汰,但往往不能了解弱勢人民的想法,當然也就不關心他們。

美國和英國所發生的事顯示這兩個國家都有分裂的情況,不僅僅是在財富上有很大的差異,在知識上的差異更加大。知識分子應該做的事是使更多的人有豐富的知識、更好的國際觀和更理性的判斷力,否則在一個民主的國家中,感性是很容易打敗理性的。

聯合報民意論壇

105.1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