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好文細品味



1. (Unimpressed)(Oh Hey)
有人問余光中:
李敖天天找你碴,
你從不回應,
這是為什麼? 
余沉吟片刻,
答:天天罵我,
說明他生活中不能沒有我;
而我不理搭,
證明我的生活中可以沒有他。

2. (Bored)(Confounded)
有人問畢卡索:
你的畫,
怎麼看不懂啊? 
畢卡索說:
聽過鳥叫嗎?聽過。
好聽嗎?好聽。
你聽得懂嗎?

3. (bored)
被恨的人沒有痛苦,
恨人的人卻終將遍體鱗傷。
所以,絕不去恨人。

4.(shocked)(wimpering)
緣分是本書,
翻得不經意會錯過,
讀得太認真會流淚。

5. (argument)
不同傻子爭辯,
否則就搞不清誰是傻子了。

6. (bronze medal)(silver medal)(gold medal)(brain explosion)
學歷是銅牌,
能力是銀牌,
人脈是金牌,
思維是王牌。

7.(brain)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
而是贏在轉折點。

8. (currency exchange)(euro money)
錢有兩種:
花掉的是錢,是財產;
沒花掉的是紙,是遺產。

9.(Girl Selfie)(bank)
長得那麼美那麼帥氣,
自己卻不知道, 
這就是氣質;
那麼有錢那麼有才華,
別人卻不知道,
這就是修養。

10. (mad)(sick (mask)
把脾氣拿出來,
那叫本能;
把脾氣壓下去,
那叫本事。

11. (lifting)(#1 cup)
簡單的事重複做,
你就是專家;
重複的事用心做,
你就是贏家。

12. (high five)(pinkyswear)
人之所以會心累,
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
舉棋不定。

13. (cuddle heart (him))
有時候,
雖然能想明白,
但心還是接受不了。

14. (hug)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
就是找對了人,
他包容你的不足,
並愛著你的一切。

15. (flirty face)
心結如果真的打不開,
你就給它繫成個花樣,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

16.(Pope)(Detective)
誰走進你的生命,
是由命運決定;
誰停留在你生命中,
卻是由你自己決定。

17. (Bored 2)(Bindi Girl)(Hare Krishna)
不解釋的,才叫從容。
不執著的,才叫看破。
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18.(Suspicious Face)(Smile)
有一天你會明白,
善良比聰明更難。
聰明是一種天賦,
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19. (Third World Problems)(Asian Girl Pose 3)
讓你難過的事情,有一天,
你一定能笑著說出來。

20. (grandma)(grandpa)
我羡慕的不是如膠似漆的情侶,
而是攙扶到老的夫婦。

21. (peace house)
不埋怨誰,
不嘲笑誰,
也不羡慕誰,
陽光下燦爛,
風雨中奔跑,
做自己的夢,
走自己的路。
改變自己人生的人永遠是自己。

【傳給"有福氣的朋友閱讀】

【猶太人最有名的10句話】


1、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變清澈。

2、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3、馬在鬆軟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語中易摔跤。

4、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緬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

5、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6、當你的鄰居在深夜兩點彈鋼琴時你別氣惱,你可以在四點鐘時叫醒他,並告訴他你很欣賞他的演奏。

7、如果你只是等待,發生的事情只會是你變老了。

8、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而是即使不說一句話也不覺得尷尬。

9、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10、寧願做過了後悔,也不要錯過了後悔!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當失智來敲門,遺落的記憶怎麼伴 (新竹文化中心20191005)

許貴英 講師 督導
台北市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
12歲,4~50歲,老年,
健忘?失智?
家庭四部曲:
一,醫療鑑定,神經內科,精神科
二,認識失智症,跳tone的思維,從十大警訊認識失智症,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情
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判斷力變差,
警覺性降低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合併妄想)
個性、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三,照護共識,思考避免落在一個人身上,

四,家庭資源,避免轉換環境。

記憶流失的衝擊:
人事物...健忘...陌生
生活堆疊???
自理能力↓
時空交錯
人際關係

失智症病症:
迷路,錯認,時空錯亂
謝祖武母親失智影片

照顧者負荷:(天公伯呀!)
偏方?策略?
生理
社會
經濟
角色
睡眠
心理

回家:
原因...
現實感
刺激元

照顧者課題:
尊重
瞭解
理解
信任感
友善環境
照護資源
關係重整
彈性調整
友善社區支援

連結妄想什麼都可能,潛力無窮。

生活陪伴原則:
安全第一
信任關係
尊重
不勉強
熟悉特質、習慣
需求辯證
規律作息
延緩失能,幫助他多交朋友

預防失智症:
活到老學到老
橄欖油豆腐
不鬱卒

結論:
發掘興趣
維持功能
尊嚴晚年

手指漫波


發現當下的美好,讓感動遇見幸福 (新竹文化中心20191005)

張秋鷹校長
當人離開當下,就像行屍走肉
幸福的定義
小時候,擁有
長大後,達到
成熟後,領悟

當你覺得容易時,代表有人幫你承擔。
困境即刻解除,代表助緣無所不在。

儀式:生日祝福,46年如一日
意義:雙胞胎外孫第一次剪髮
行動:當酒杯落地時,找到每一個碎片
體恤:小巨蛋觀看大衛魔術,各買2個望眼鏡
共學:祖孫三代一起學電腦
分享:孫女的畫作
回憶:影像重現,愛的連結
念想:女兒嫁國外
回饋:生日卡
禮讚:遊學禮物,奧斯卡Best Dad, Best Mom.

重新定義自己:
正確位置能量轉移
I have
I do
I am

無憂無懼心寬念純
五台山佛母洞的經歷
雙膝開刀置換人工關節
I can do it.

積極渴望創造可能
天門山的考驗
長白山的鼓舞

影響力的發揮
我的嗝嗝老師
行善即時
讓愛流動
培福造福

人生終仰之懷之
可可夜總會
朋友信之
老者安之
少者懷之

尋找與追求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發現 覺察
體悟 感動
感恩 幸福

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我是鮮花,我將極香盡艷傲立枝頭
如果我是綠葉,
我將鞠躬盡瘁簇於花旁




在生命的蛻變與昇華中覺知幸福 (新竹文化中心20191005)

陳世昌 校長
一,暮年回首
省思 感恩 惜福
佈置生活秘境
1. 整理資料,整理人生。
2. 覺知貴人,覺知幸福。

小學畢業紀念冊
小學老師是讀初中貴人

師範學校是貴人
手錶,母親和姑姑送來。

七歲以前態度已成熟65%
十八歲,世界公民
六十歲,不再怨天怨地怨別人。回饋社會。

雙胞胎,孩子是有帶東西來的。

幸福是健康。
幸福是吃得下,睡得著,拉的舒服。
幸福是我認真做,上帝會負責。

外在因素,進到裡面,發酵出來的
內在理想實現

生命教育

幸福的源頭,心

認識自己,我是誰

二,生命的蛻變
1,淬鍊
2,察稽知極

人的腦開發只有5~7%

人類生活在地球是來重新學習提升的,而後再到其他地方時空出現。(回家)

三,生命的昇華
1,幸福的真諦
2,重新定義自己

兩岸一家親,改成世界一家親。

人類起源在非洲南端,從哪裡來不知道?

種子發芽,一定兩片葉子,找到本心。

四,歸元
1,本來面目,本自具足。
2,彌勒大道。

腦的功能沒有完全開發,因為沒有在用。(跟手機一樣)

家,

回家不只在最終,是回本來自性。

提升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同學是沒有血緣的親情

從line上面讀到這篇文章,覺得好,轉傳給以前的同學,得到一些回響,利用這個機會關心一下同學,很棒的。



這篇文章,把同學情義描寫得太好了!深有同感!

同學是沒有血緣的親情,到底什麼是同學?
為什麼它會叫我們一生牽掛,三世相親?
為什麼我們能夠風雨同舟,甘苦與共?
為什麼同學相聚,就像一道軍令?
無論你在天涯海角,都能夠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其實,同學就是同「學」,一旦同了「學」,就是永遠的「同學」。
可是,在學校時,並沒有人互相稱呼同學,畢業以後,我們卻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同學」。
這個抽象的、侵入血液的、融入生命的名字要比每個人的名字更重要、更溫馨、更具魅力。

同學,就是親愛的兄弟姐妹,是精神上的血親。
同學是一種別樣的情,有永遠說不完的話、敘不完的舊、道不盡的喜悅、訴不完的憂愁。
就算有一天滄海變成桑田,那些笑或淚、共同的畫面,也會永遠留在我們心裡,不會改變。
當全世界目光,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真的想知道你有沒有煩惱、你過得好不好、你是否快樂的那個人,就是同學。
同學它是存在於我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或真諦。

在你失意或悲傷的時候,它給你以撫慰。
在挫折的時候,它給你提供價值感和方向感。
在你老去時,可以回味、品味,使你重溫年少,重度青春。

看完這篇短文後,想想哪些同學久未問候了?
快傳出去跟他們分享,感謝他們一路的陪伴……
想想真的好同學,永遠是最美好最幸福的同伴。
珍惜所擁有的!

良心的底價 , 是無價!!


很感人的文章!
從前,有一個人很喜歡欣賞畫作。他拼命的節衣縮食,為的就是多買幾幅新畫。數十年下來,從倫勃朗、畢加索到其他著名畫家的作品,他應有盡有。

他早年喪妻,僅有一子。有一年,這個國家突然捲入了一場戰爭,跟許多年輕人一樣,兒子參軍保家衛國去了。

可是沒多久,父親就收到一封信,信上說:"我們很抱歉的通知您,令郎在戰鬥中犧牲了......"父親頓時肝腸寸斷。

當時,他兒子已經撤退到了安全地帶,可是發現受傷的戰友還在戰壕外,於是就衝出去把他們一個一個背進來。就在背最後一個戰友時,敵人的一顆子彈打中了他......

兒子的死對父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他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一個月之後,聖誕節到了,但他實在無法想像,沒有兒子的聖誕節該怎麼過?

就在這時,門鈴響了。父親開門一看,只見是一個年輕人。

年輕人對父親說:"先生,也許您不認識我,我就是您兒子犧牲時背著的那個傷兵。"

年輕人的眼圈紅了,"我很窮,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我記得您兒子說過您愛好藝術,雖然我不是藝術家,但為了感謝您兒子對我的救命之恩,我為他畫了一幅肖像,希望您收下。"

父親心裡一震,接過包裹,一層一層打開,把年輕人畫的肖像捧在手裡,取下了壁爐前的名畫,把兒子的肖像掛了上去。

父親淚流滿面的對年輕人說:"孩子,這會是我最珍貴的收藏。對我來說,它比我以往任何一件藏品都值錢!"

一年後,憂鬱的父親離世,他收藏的畫品都將於這一年的聖誕節拍賣。

開拍這天,拍賣場上擠滿了各式各樣的人。

拍賣師鄭重宣佈:"第一件拍品,是我身後這幅肖像畫。"拍賣師說的肖像畫,就是一年前年輕人畫給父親的那幅。

會場上有些人就大叫起來:"這不過是他兒子的畫像。我們還是跳過這個,直接進入名畫拍賣吧?"

拍賣師在臺上嚴肅地搖頭:"不行!先得拍賣這幅肖像畫,然後才能繼續。"

拍賣師這麼一說,那些人只好不出聲了,會場裡安靜下來。

拍賣師說:"這幅肖像畫起價100美元。誰願意投標?"

沒人答話。

他又問:"有人願意出50美元嗎?"

還是沒人答話。

拍賣師繼續問:"有人願意出40美元嗎?"

仍然沒人吭聲。

拍賣師看起來神情有些沮喪,連聲音都有些顫抖了,他問:"是不是沒有人願意對這幅畫投標?"

這時,一個老人站起來了,說:"先生,10美元可以嗎?你瞧,10美元是我身上所有的錢了。我認識這個孩子,他是為了保護戰友犧牲的。"

拍賣師說:"可以。10美元,一次;10美元,兩次,10美元,三次——成交!"

場上立刻爆發出一陣歡呼,人們紛紛議論著:"嘿,現在終於進入正題了!"

只聽拍賣師說:"再次感謝各位的光臨!今天的拍賣到此結束。"

臺下那些人全都愣住了:"這是什麼意思?正品一個都還沒拍呢,怎麼就結束了?"

拍賣師神情非常嚴肅,說:"很抱歉,各位,拍賣會真的只能到這裡了。根據那位父親的遺囑,誰買了他兒子的畫像,誰就擁有他所有的藏品....這就是底價!"

狂熱的收購者們,在一個父親逝世之後立刻盯上了他的遺物,那些精美的畫作,無疑具備巨大的市場價值,而那幅簡陋的肖像,相比之下一文不值。

這位父親的兒子尚在時,他也曾像這些人一樣,痴迷於收藏名畫。

可在兒子死去後,他才明白,無數昂貴的畫作都不如一幅簡陋的肖像寶貴,那幅肖像捧在手裡,既沉重,又溫情。

因為這是他唯一的兒子,用自己的良心換來的禮物呀!

危難時刻,他為了把傷員背回營地,自己卻葬送了生命。

老人用十美元換來的肖像,恰恰是所有展品中最昂貴的一件:

因為,良心的底價,是無價!!

對921事件的追憶和感恩 李家同


我的追憶專欄(27)921事件的追憶和感恩

李家同

    今年是921事件二十週年,我當時是暨南大學校長。地震使得暨南大學完全無法正常運作,我趁現在記憶還好的時候,將我所記得的事情寫下來,目的是表示我對於當時幫助我們的一些人的謝意。

    921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從夢中醒來,回想起來,還好我的宿舍臥室裡的一個櫃子沒有倒下來,如果倒下來,一定壓在我身上,櫃子上的玻璃一定使我嚴重受傷。可是我發現客廳裡的電視掉在地上,好多燈也都倒在地上。我開車離開宿舍,發現很多同仁全家站在院子裡,誰也不敢再進屋子裡。

    我開車到學生宿舍,令我很感動的是,幾乎所有的系主任和院長、教務長、學務長等等,也去了學生宿舍。學生們倒還算鎮靜,他們當然還覺得蠻好玩的,可是有三位同學有輕微的受傷,需要包紮,我就開車送他們去埔里基督教醫院。我的目的也是要看看埔里的情況,我印象最深的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廣場上全是病患,醫生和護士忙做一團,我只能將學生留下,自己又回學校。

    我請警衛利用他們警察的特用通訊和外面聯絡,因為所有的電話系統全部垮掉了。警衛告訴我,他們的系統也沒有了。事後我知道埔里的警察局受損非常嚴重,很多警察也因此喪生。

    天快亮了,我決定在警衛室成立我的辦公室。我第一個決定就是同學由系主任帶領,到各個指定地集合,晚上也在那個指定的地方睡覺,因為很多大樓的走廊還是可以讓學生們休息的。如果不如此做,家長來找孩子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辦法了。

    雖然電話系統不通,我們還是可以收聽收音機的廣播,我們知道政府有大官到埔里來,我請學務長高大威教授和他們見面,請求他們經由國防部的直升機,將食物送給我們。我們的操場絕對可以讓直升機降落,可惜的是,這件事情一直沒有發生。

總務處派人到埔里去尋找食物,運氣還不錯,他們找到了午飯和晚飯的一些食物。當時我們的福利社還可以提供一些麵包之類的東西,沒有一位同學搶購,他們如果購買吃的東西,也只買一份。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就有家長開車來了,他們告訴我,14號公路已經通了。每一位家長都帶了好多食物和水來分送同學。我請每一位家長回去的時候,帶走其他的同學,越多越好。

埔里有幾家客運公司,總務處的同仁央求他們派幾輛公車來,這些公車也帶走了相當多的同學。當時,有很多男生是騎腳踏車回家的,離開的時候,他們也都會和我招手。

有一個大問題,暨大有很多僑生,他們沒有家長來接,可是就這麼巧,我們的同仁發現有國軍的幾輛卡車來救災,同仁立刻向他們解釋僑生的問題,我知道僑生到暨大以前曾經到北部的一所學校受訓,國軍的軍官立刻答應運送僑生到台中,因為他們不能上高速公路。我將所有的僑生送上卡車以後,再請一位教官陪同,由他帶僑生去台中火車站,然後搭火車到北部的那一所僑校。那一所僑校的校長知道一定會有暨大的僑生回來,所以他預先做了準備,讓他們可以有地方吃住。

當年的教務長是徐泓教授,他很快地到台大和他們商議。我們都知道台大是一個很大的學校,我們的學生人數很少,所以台大一定有能力讓暨大的學生在台大就讀。台大的陳維昭校長立刻答應了。

1013日暨大在台大恢復上課,當然在此以前有很多的事要做,最重要的是要恢復學校的網站,當時我們的電算中心主任是韓永祥教授,他在台大立刻架起了我們的網站,因此可以發布消息給所有的學生。這個網站的建立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當時很擔心的是,和銀行來往的一個章不見了,會計室最後告訴我章找到了。如果沒有這個章,那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要恢復在台大上課,總務處也還是要運送一批能夠用的傢俱北上,這是相當艱鉅的工作,但是總務長譚醒朝教授將這個工作完成了。台大將一個舊圖書館的一層樓借給我們使用。

台大允許我們的電機系學生使用他們的電機實驗室,化學系學生使用他們的化學實驗室。除了台大以外,我們還有學生在政大和師大上課。

重要的是,要恢復暨大的校舍。當時的圖書館館長是吳偉特教授,他是土木系的教授,根據他的觀察,所有大樓的主體結構都沒有受損,但是所有的教室都不能使用了。我請總務處找到了所有當年設計大樓的建築師事務所,因為只有他們留有設計圖。我也決定請這些當年的建築師事務所勘查所有的災情,決定如何修復校舍。

修復的經費來自教育部,當年的楊朝祥部長很慷慨地給暨大一筆錢,紅十字會也給暨大相當大一筆錢,暨大本身也還有一些錢。修復的工程需要招標,我們的招標完全依照國家的法令,在1130日完成招標。經費也還算合理,對我來講,是鬆了一口氣。

順便提一件事,建築師事務所要到學校去勘查,他們的食宿問題都要事先解決,這也是總務處的工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恢復部份的電力和自來水系統,否則建築師事務所無法工作。

至於我本人,卻飽受一些人的攻擊,主要的罪行乃是我將學生送到了台大,而沒有將學生留下和埔里的災民一起救災。對於這些指控,我要說明如下:

(1)地震以後整個學校斷水斷電,學生無處上廁所,也沒有飯可吃、沒有地方可以住,當然也無法上課。總不能叫學生一直住在走廊上餓肚子。
(2)我是大學校長,我沒有權利強迫學生留在這種情況的學校裡,這是任何台灣的大學校長所做不到的事。
(3)我是大學校長,我最重要的任務乃是不要使學生的教育受到影響。

因為立法院的立法委員顯然對我極為不滿,一次聽證以後,我打電話給我太太,告訴她我要辭職,我太太滿口同意,但是同仁都不同意。我認為校長不能連累學校,如果我繼續做下去,一定對暨大不利,但是楊部長勸我好好考慮,我當然也答應了。不過我在1130日正式離職,徐泓教務長成為代校長。

雖然被立法委員趕下台,一般老百姓卻對我似乎沒有惡感,反而有好感。有一次在台北,我被一位賣襯衫的人抓到了,硬要送我兩件襯衫。我最後付了一件襯衫的錢。好幾家麵店的老闆會免費招待我吃麵。也有兩次計程車司機不要收我的錢,當然我仍然留下了錢。

隔年的222日暨南大學在埔里復校。對學生而言,他們的學業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我辭職的時候,很多朋友勸我不妨就回到清大來做教授,我堅持不肯,我既然已是暨大的一員,就會留在暨大。一直到民國97年才退休。

我在此要感謝當年的所有同仁,他們使得暨大的學生不因大地震而中斷學業。每一位同仁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包含工友在內。我也必須要說,我們的同仁不僅認真,也都非常能幹,能夠和台大在幾天內就取得協議,不是簡單的事;能夠使網站恢復,不是簡單的事;能夠使學校的同仁可以在台大有桌椅,恢復上班,不是容易的事;能夠完成校舍復建的策劃,不是簡單的事;能夠完成合法的工程招標,不是簡單的事;能夠完成恢復重建工作,不是簡單的事。

我要在此感謝當年的教育部楊朝祥部長和台大陳維昭校長。

我也要感謝當年將我趕下台的立法委員們,他們使我從此恢復教授的身分,我因此學會了有關DNA的一些玩意兒,也居然寫出了外國出版社出版的通訊教科書和演算法教科書,也讓我懂得一些analog circuit的學問。如果我仍然是校長的話,絕對不會有這些結果。

回想起來,我唯一可以說的是,在任何災難發生的時候一定要鎮靜,同時也要在做決定的時候顧到現實的狀況,不能有浪漫而不切實際的想法。

有人寄給我一份過去的新聞,我放在下面




收到一封暨大學生的信,921地震時他是大一升大二的資工系學生,現在已經有很好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家庭。他的回憶中,特別提到在短期內就可以上網選課,我認為我們實在應該感謝當年的教務處和計算機中心。
李家同

一個暨大學生對921大地震的回憶

吳柏宏

地震發生後,大家慌成一團逃到宿舍外面。雖然荒亂,但所有住宿的學生在逃至外面時,並沒有發生推擠受傷的意外。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星空非常的明亮。原因是電力中斷,我們瞬間失去了所有的照明,僅剩下星空的光亮。

大家較為鎮靜後,議論著是否可以回去宿舍休息,但學校很快的就派人來確認大家的安全後,就跟所有同學告知,在未確定建築物是否安全前,請所有的同學待在戶外安全的地方休息。

天還沒亮,學校進一步安排所有同學以系所為單位集合好在固定的地方休息,我們資工系被安排在操場上。

白天時,學校以系所為單位發放食物,我有印象是當時的系學會會長看到我,便抓著我去張羅餐具。我們一路到了餐廳,發現餐廳門是鎖著。正犯愁時,發現褔利社的老板老板娘正要鎖門離開,我跟學長急忙跑上去拜託他們讓我們買免洗餐具。老板老板娘當時應該受學校所託,來學校幫忙整理福利社可以提供給學校使用的物資後,正要趕著回家。聽完我們拜託後,還是重新開了門讓我們去採買了免洗餐具(但我不記得有沒有付錢了,可能是學長付錢的…)

當時的餐點的份量並不多,但每人都有拿到食物,加上驚魂未甫,大概每個人也不至於太餓。尤其在這麼大的災難當下,人人平安又不用挨餓已是萬幸。

我忘了再過了一晚還兩晚,在確認對外交通安全後,學校便安排學生回家。我是騎機車回家的,當時校長站在門口和我們揮別。

我回家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這學期完了,不知何時才能復課,後續的寒暑假大概也都要拿來補課。我當時是大二生,我想著我還可能靠寒暑假補回這學期的課,但大四的學長姐就慘了。

當時是上學期,他們只有一個寒假可以緩衝,無論如何是補不上一學期的課,畢業的時間肯定要延後了。後續不管是要考研究所,或是就業,勢必都會大受影響。

但過沒多久,就收到學校通知,10月中我們要在臺大復課。收到通知後,我連上了教務系統去看,必修課已經排好了,選修課也可以加退選了。

我住在臺北,住宿沒有問題。但不住在臺北的同學,就需要找房子租了。
我當時陪著系上的同學去找房子,學校找了崔媽媽基金會租房平台幫忙。當時使用崔媽媽基金會租房平台沒記錯的話,是要付一點費用才能拿到租屋資訊的,但去只是說是暨大學生的話,就完全不收費。同時間崔媽媽基金會也整理了清單,這份清單上有著願意只出租一學期的房子/房東。我陪著同學看過幾間房子,後來也很快找到離臺大很近的房子租。

暨大的各個單位很快的在臺大各個角落回復運作,我記得資工系辦在國青中心,計中在臺大的計中2樓。電腦教室及行政單位在舊總圖。

我還記得當時電腦教室的電腦都換了新的大螢幕,好像是因為電腦主機都沒有什麼狀況,還可以從暨大運過來使用,但螢幕很多都摔壞了無法使用。那時的新螢幕的牌子沒記錯的話是瑞軒,依稀好像聽過是瑞軒的老板是當時計中主任韓老師的同學,問了韓老師他有沒有地方可以幫的上忙。韓老師說了怕電腦教室的螢幕來不及招標採購,二話不說就捐了50100台螢幕給暨大。

圖書館的書好像是沒有搬過來,但我記得臺大的新總圖是開放給暨大學生可以使用。

在臺大寄讀的時間過得很快,當大家還搞不清楚下學期還要不要在臺大寄讀時,學校就來了另一個通知,下個學期回到暨大復課。

到臺大寄讀出乎意料的快,回暨大也是出乎意料的快。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一位高僧對六個世俗問題的絕妙回答

《 一位高僧對六個世俗問題的絕妙回答 》

~非常有哲理的回答,三福與您分享 歡迎轉發!

01
一個來訪者問:法師,我想問一個不太恭敬的問題?

法師:請講!

來訪者:您在公眾場合是素食,您一個人在房間會不會吃肉呢?

法師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倒問他:您是開車來的嗎?

來訪者:是的。

法師說:開車要繫安全帶。請問您是為自己繋還是為警察繋?如果是為自己繋,有沒有警察都要繋。

來訪者:喔,我明白了!

啓示:
看完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懂得,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律,沒人督促就不能堅持,也無法取得成功。

02
觀眾:請問法師,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

法師:您影印過文件嗎?

觀眾:影印過。

法師: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
(場內立刻響起雷鳴掌聲。後有人説道:改原稿。)

法師:應該原稿和影印件同時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

啓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不優秀,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如何要求孩子優秀?不如提升自己,同時也讓孩子更優秀。

03
一位佛友電話抱怨道:為什麼我努力了還是得不到?念經行善了,命運卻不變?

法師:我給你寄五百塊錢,好不好?

佛友:師父,你的錢我不敢要呢!

法師:我是要你幫我辦一件事。

佛友:師父,你說辦什麼,我絕對幫你辦好!

法師:幫我買一輛汽車。

佛友(驚呀地):師父,五百塊怎麼能買到汽車呢?!

法師:你知道五百塊買不到汽車?!

啓示:
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絞盡腦汁,只想付出一點點,就得到很多。而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04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說自己的苦難,沒完沒了。法師打斷她的話說:你的苦還真多呀!

女士:別人訴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訴苦需要三年!

法師:那是什麼時候的苦?

女士:前幾年。

法師:那不是過去了嗎?為什麼還緊抓不放呢?(停了一下)你拉出的糞便臭不臭?

女士:當然很臭啦!

法師:現在糞便在哪裡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法師:為什麼不把它包起來放在身上?見到人就拿出來告訴別人,說我被這東西臭過?

女士:那多噁心!

法師:對呀!苦難也是一樣,它已經過去了。回憶和訴苦就如同把糞便拿出來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別人!聽懂了嗎?

女士:聽懂了!

法師:那以後你還要不要訴苦?

女士:不要了!

法師:記住,越訴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啓示:
這就是心理調節了,你苦難的事已經過去,如果依然是以前的自己,那只會依舊苦難,狀態決定你的成就。

05
一個對佛教有興趣的女教師對法師說: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樣都出家,人類還能延續嗎?

好像沒有聽到這個問題,法師平和而關懷地問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還是女孩?

女教師:17歲了,女孩。

法師:要準備高考了。

女教師:是的。正在加緊復習。

法師:你一定希望她考個好大學吧?

女教師: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學,其它的大學沒什麼意思。

法師:如果每一個人都像你一樣想,那還有人種田嗎?其它省份的大學不是只有都關門了?

女教師:......

法師:你注意到沒有,你已經回答了你自己的問題?

女教師:(愕然)......!

啓示:
就像不會出現所有人都考上北大一樣,也不會出現所有人都出家的情況。
人類總能延續,別的學校也能生存,學佛的是少數,就像考北大的是少數,不會有這種「所有人都」的問題。

06
一位研究生來拜訪法師,不理解地問:「為什麼好多人見到你都要磕頭?這是不是有點迷信?我沒有拜過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

法師:你一定打過籃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

研究生:是的,打過!

法師:打籃球幹什麼?不打籃球,籃球會難受嗎?而且那麼多人打一個球,是為了快點把籃球打爛嗎?

研究生:不是,是為了鍛鍊身體和娛樂。

法師:不用籃球也可以像打籃球一樣運動嘛!

研究生:那樣多沒意思。而且旁人看到還以為是神經病呢!

法師:說得好!籃球只是一個道具,一個鍛鍊和娛樂的道具。那麼,身體需要鍛鍊,心靈就不需要鍛鍊嗎?

研究生:按理應該。可心靈怎麼鍛鍊呢?

法師:人在崇拜的時候,五體投地,表現出謙卑、服從、懺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時也是將自己的心靈融化,與被崇拜者在心靈上合一與連接。這就是心靈的鍛鍊。
別人禮拜我,我也是一個道具,就像一個籃球,讓人打來打去。只不過我不是真的籃球,是一個心靈籃球。
同樣,拜祖宗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孝心,用心靈承接祖宗累積的能量;
拜土地是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們生長在大地,大地給我們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們回饋的都是垃圾;
中國人拜的學問深了,裡面有大智慧妙作用。

虔誠禮拜的時候,拜和被拜是一個整體,哪有什麼你我高低呢?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誹謗,是沒有實踐過和用心體驗過。妄加誹謗就是痴狂!

研究生:太高深,太智慧了!請受我三拜!

法師問:感覺到心靈鍛鍊的美妙了嗎?

研究生:嗯!很偉大!

啓示:
我們不只要鍛鍊身體,還需要鍛鍊心靈。有時候崇拜,也是一種心靈鍛鍊。

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 佛觀一粒米,大於須彌山》

《 佛觀一粒米,大於須彌山》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眾生平等,亦無高下!
阿含經裡有一則故事,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當於一座須彌山。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住在炭窯洞裡,四壁蕭條,夫妻倆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隻好守在家裡﹔妻子外出時,丈夫衣不蔽體,也隻好待在洞裡。
一天,風聞佛陀率領弟子們到附近托缽乞化,夫妻倆就商量:"我們過去不知道布施種福田,才會落到今天這樣窮困的地步,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來此教化,怎麼可以坐失這樣大好布施的機會呢?
說著說著,妻子深深嘆息:"這個家幾乎一無所有,我們拿什麼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說:"不管怎麼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我們如今唯一尚稱完整的東西就隻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
夫妻倆於是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頓時使佛陀的弟子們頗感為難。大家把這條褲子傳來推去,一個個掩鼻而避,最后還是阿難尊者拎著這條褲子來到佛陀面前請示:"佛陀,這條褲子實在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訓:"諸弟子不可以這樣想,窮人的布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拿來給我穿吧!"
阿難心下慚愧,捧著褲子和目犍連一起到河邊清洗,誰知道褲子剛一浸水,整條河立刻波濤洶涌,暴漲暴落。目犍連一急,就運起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波濤,兩人隻好趕回來稟告佛陀。
這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涌,是因為龍王贊嘆貧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米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
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那麼大的須彌山都壓不住,這麼小的一粒米飯怎麼可能鎮壓住那樣的狂濤巨浪呢?"
佛陀笑著回答:"你們拿去試試再說吧!"
阿難和目犍連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裡,河竟然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兩人深覺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飯嗎?回來后立刻請教佛陀。
佛陀開示道:"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起,經過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販賣......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正如同那件褲子是貧苦夫婦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無限的!
"四海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褲子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一念引出,所以趕緊退讓稱善。由此可見只要虔誠一念,則小小一粒米、一條衫褲的力量,都可以與千千萬萬座須彌山相等!"
后來有人把這件事寫成一首偈,來警示天下的冥頑眾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佛經曰: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

轉發也是一種法布施。請大家善法流通。
祝大家學道,法喜充滿!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我該如何推動讀書會?

My EMBA





Q:我是人力資源主管,老闆希望我在新的一年,在公司推動讀書會。問題是,根據我私下了解同仁意見,大家都抱持觀望態度,說以前也曾經辦過,但最後氣氛越來越冷,來的人越來越少,最後無疾而終。我不想重蹈覆轍,請告訴我,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讀書會辦得成功?
■資深講師方隆彰/主答
A:基本上,讀書會有幾個構成要素,首先是有「閱讀的材料」。可以是一本書、一篇文章、相關規章、新聞事件,也可以是一個作品,或一部影片。
第二、讀書會一定要有「討論與分享」。討論比較偏向知識、觀念和想法上的探討;分享則是經驗的交流,談談我們讀的這些東西跟我有什麼關係。尤其當企業強調用讀書會來提升某些績效,或建立共識、學習新的知識時,就不能只有純粹知識的討論。比方說,很多企業想推動組織學習,可能去讀「第五項修鍊」等書,但閱讀後一定要經過討論和分享,讓大家思考這和「我」有什麼關係,才會有採取行動的動力。所以讀書會非常重要的是要有討論、分享,彼此互動、交流,而不是一個人在上面一直講,作心得報告而已。
讀書會的第三個要素是「安全、開放」。這指的是在讀書會中,不管講甚麼話,都不會被秋後算帳,而且可以提出各種想法,允許不同角度的探討。
把握這三個基本要素,參加讀書會的成員就不能多,最理想的人數是八到十二位。所以企業一開始推動的時候,不用把規模弄得太大,寧可先邀請幾位有興趣的同仁開始,成效不錯後,大家就會陸續邀同事來參加。
在人數少的情況之下,如果推動成功,就會有很多學習型社群(community)出現。其實在學習型組織裡,最大的價值在於有許多小社群,有的可能是三、五人,有的七、八人,各有不同的學習主題。這種小社群如果帶起來的話,才會有真正的學習風氣。
除了人數外,讀書會的閱讀份量最好是成員負擔得來的。如果一次討論一整本書,每個人都覺得壓力很大,還不如每次份量少一點,讓每個人有準備,有收穫,這樣效果比較好。

激發討論的氣氛
要激發大家討論,有幾個重要的前提。很多企業成員不開口,並不是沒話說,而是不想說或不敢說,所以在整個氣氛上,必須先讓大家覺得這裡是安全的、親切的,來到讀書會是很自在的,大家才願意說。
第二,你要大家開口說話,必須讓大家腦袋裡面有話可說。有些員工不講話,因為他對自己沒有信心,也不善於表達。這個時候帶領者要提供刺激,運用有效提問,引發他腦袋裡開始有東西,再協助他把腦袋裡面的東西說出來。
什麼樣的問題可以引發討論?這牽涉到人類思考的歷程。
如果今天我問一個很抽象的問題,你不容易回答;但如果問一個具體的問題,會比較容易回答。如果問你:「說說看第一章在說些什麼?」只要你看過就可以說。「我記得第一章是……」「對對對,還有……」「你記得它裡面有舉什麼例子?」等等;這是第一層次客觀的問題,他有看過就知道,就能說。如果你一開始就問:「我們現在開始討論這本書,大家看完有什麼心得?」「你認為作者之所以寫這本書,背後要傳達的重要價值是什麼?」「心得」、「價值」是很抽象的,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家都會沈默以對。
所以,要從具體到抽象,從熟悉到陌生,慢慢地帶領大家朝抽象、深度的地方探討,我們把它稱做「有層次的討論」。若能讓參加者一開始覺得只要開口都被接納,你講一句,我講一句,氣氛就會慢慢帶動起來。

把職稱放在會議室門外
一般來說,企業的老闆比較不適合當主持人,除非他平常的作風就很親和、民主,否則老闆一坐進來,大家就不想開口了。組織內的讀書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是:進到會場,每個人都是「成員」,要把職稱放在門外,包括老闆,否則每個人都帶著職稱進來,這個讀書會就不用開了。
很多讀書會效果不彰,問題不在讀書會本身,而是忽略了關鍵的運作技巧。
對帶領者來說,「提問」是最基本的技巧,用問題去激發大家互動。除了提問之外,還要仔細去「聽」與「應」,例如,參加者說得不清楚,可請他再說清楚一點;如果講得太抽象,請他舉一個例子。
另外,要做「串」的工作,把大家談的東西,稍微整理一下,有那些相關的,有那些不一樣的,根據這些,再繼續探討下去。還有一個是引導的「引」,討論過程中,大家可能卡在某個地方,帶領者可能要拋出一些自己的經驗、看法,引導大家繼續討論;你在做「引」的工作時,不是在演講,而是架個橋、給一些刺激,所以帶領者主要是做催化的動作,而非做一個演講者或老師。
另一個是「化」,轉化,有時候可能話題跑掉了,你要拉回來;或有人講了很多,但不夠清楚,你要點化一下,用一、兩句話把他的重點抓出來。
最後就是「結」。讀書會不是開會,所以並不需要有一個答案,只要將大家的想法整理出來即可,如果最後討論出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很好,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讀書會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它不是開會。透過讀書會,溝通了一些概念後,再到會議桌上,大家會受到讀書會討論的影響,可能對決策品質有幫助。

避免讀書會運作的錯誤
也有些人說,辦了讀書會以後,反而越挫折,因為書上講的東西,我們都不能落實。事實上,讀書會本來就不是要去負擔這樣的功能。為什麼要讀這本書?當然是希望吸收這本書的菁華,讓公司有灌頂的作用,所以當你看到書上說別人做得那麼好,應該很興奮才對。如果成員讀了後都覺得很氣餒,表示公司有問題,是整個企業文化、體制的問題。
此外,很多人很容易講「我們應該怎麼怎麼做」,但講了半天跟自己似乎都沒有關係,都是老闆、其他主管、部門有問題,都是別人要改。假設今天我去帶這個讀書會,我一定會把它轉成:「剛剛我們討論某個部門應該做什麼,我們現在要問,如果要做那些事情,『你』可以做什麼?」一定要回到自己身上,一起討論若要應用這本書上學到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做什麼?這樣大家就會進入比較深度的思維,開始去消化。
企業在辦讀書會的時候,最常犯幾種錯誤,一個就是角色的問題,大家都帶著角色進來,在互動的過程中,角色就會卡住真誠的交流。有時,總經理同意在讀書會時不講話,可是他卻以一個監督者的角色坐在旁邊,那個氣氛就會很可怕;另一個情況是,他要求最後做總結,可是一做總結,卻把前面一干人都打死。大家原本討論得很開心,最後他卻說:「剛剛某某經理的意見不應該這樣講,這是不對的。」只有真正把頭銜放在外面,你才可以真正學到東西,聽到真正的聲音。
第二,要避免用強迫的方式。人很微妙的一點是,明明是一個好東西,但你強迫我,我馬上就打折扣。所以我會建議企業要辦讀書會,先用邀請的方式,請員工參與。假設今天企業沒有辦過讀書會,也不知道讀書會的人口在哪裡、有多少,則可以先把消息放出去:我們想組讀書會,想讀某方面的書,什麼樣的時間、在哪裡,有興趣的人歡迎報名參加。你用鼓勵的方式,這樣一來,你就知道到底有哪些人想參加;當然你也可以私下運作,有些人其實是喜歡學習的,透過邀請他,他會半推半就地來參加,這樣動力比較會出來。教材也是一樣,要把員工的需求和選擇考慮進來。
有些企業可能會說,如果你不要求,大家怎麼可能去做?就算你要要求,你也要讓大家知道,你辦這個讀書會對每個人有什麼關係?對個人的幫助在哪裡?你要先做這樣子的意識教育,再讓大家參與。參與的過程中,先讓大家覺得參與很有意思,接著覺得有收穫,而不是要增加很多負擔。
企業還要避免急著看績效。一些企業在舉辦讀書會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是,主管急著要看績效:「讀書會用上班時間,這些人去參加,書也是公司買的,這些都是成本,到時你要報績效,他參加後,對公司、業績有什麼樣的幫助?」
請問,讀書會有這麼大的功能嗎?讀書會當然可以有功能,但不是讀了兩本書,就可以顯現很大績效的仙丹。它是長期的,很多東西是一點一滴進去,績效什麼時候會呈現?呈現出來的效果會多大?你沒辦法預料。但沒有讀書會,你就更不能期待有任何的效果。
如果你的觀念是要看短期、具體的績效,讀書會大概很快就死掉,因為你急著要看績效,就會有壓力。基本上,績效有兩種指標,一個是量,另一個是質。量最容易看,讀了幾本書?多少人參加?多久聚會一次?你們討論了什麼,有哪些紀錄、報告?這些都是量,但代表的是什麼?只表示我有做而已。質呢?有些人參加讀書會後,發現他表達能力提高,開會時比較敢提出意見,看起來也比較有信心,這些都是質的成效。
但質的東西絕對不是短期,兩、三個月或半年就可以看得到。像我自己參加的讀書會有七、八年,看到的成果非同小可,成員的進步、對自己的信心、思維的改變、人際關係的改善,但這些都不是短期可以看得到。這種進步,對企業來講幫助是非常大的。

當讀書會繁衍時
有時讀書會辦得很成功,可能原本是十五個人,但漸漸人數增加到三十人,這時討論效果會漸漸下降,必然要分組。你可以直接切割成兩個讀書會,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舉行。但另外一種是,仍然維持一個讀書會,但進行程序分段。例如,每一次都有一個人導讀二十分鐘,導讀完分兩組討論,討論一段時間後,再把討論結果會合起來,又回到大團體,將討論重點分享給另外一組聽,再一起討論,這也是一種方式。
如果要讓讀書會繁衍,例如企業想要成立多個讀書會,也可以有計畫地去做。不妨先做一個調查,找出有興趣的成員,讓他們組成一個「種子讀書會」或「菁英讀書會」。等他們運作一段時間後有經驗了,接著再賦予他們一些使命,幫他們上一些讀書會概念的課,讓這些人變成種子去發展讀書會。這樣可以漸漸把學習的風氣拓展出去。
讀書會的功能有個人層次,也有團體、社會層次。團體就是在企業裡面,可以促進溝通,增加彼此了解,提升知能,凝聚共識等。所以讀書會對企業來講,是很有效的方式,但急不得!
讀書會是點點滴滴長期發展的學習團體,絕對不是短期、速成的操作。如果急著要看績效,就不要用讀書會,而應該用訓練來達成,訓練結束之後,立刻檢測成效。所以讀書會不是訓練,是教育與發展的工作。 


■更多企業讀書會案例/個人閱讀方式分享  https://goo.gl/C6KT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