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巴赫聖樂巡禮

 2010/02/28 22:03




復活節前,IC之音即將於2月28日下午2:30,於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舉辦一場「巴赫聖樂巡禮」講座,將邀請台北愛樂合唱團指揮古育仲博士,以及百珊FUN音樂主持人柳百珊,一同與您分享巴赫的聖樂作品《聖約翰受難曲》,以此紀念耶穌的受難,也紀念巴赫這位作曲家的努力。


您還記得2004年,梅爾吉勃遜導演的電影,受難記嗎?在電影當中,導演刻意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呈現耶穌受難的歷程,讓我們親眼看見耶穌為了真理,忍受著殘酷的鞭笞,以至於背十字架走苦路的過程,令人深深地感動。


古典音樂,同樣也有兩部曠世鉅作描述這段耶穌被捕、受審、被釘死於十字架的歷程,那是音樂之父巴赫於十八世紀時譜下的《聖馬太受難曲》與《聖約翰受難曲》(ST. JOHN PASSION)。在復活節前夕欣賞這兩部偉大的作品,有其特殊的意義。


巴赫以一顆熾熱而虔誠的心,全力為信仰而奉獻,《聖馬太受難曲》及《聖約翰受難曲》正是為了紀念主耶穌受難的釘痕而作。《聖馬太受難曲》引用馬太福音二十六、二十七章,描述猶大出賣耶穌,耶穌受審以至於死的過程。《聖約翰受難曲》則敘述約翰福音中,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被釘上十字架,死後安葬的過程。


音樂史上,巴赫在他的時代中,並不是最出色的人物,在這兩部受難曲完成之後,作品也足足沉靜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一八二九年,孟德爾頌在柏林指揮四百位演奏家,成功地演出了《聖馬太受難曲》後,巴赫的音樂才開始正式「復活」。


相較於《聖馬太受難曲》著重於告誡人類的罪惡,《聖約翰受難曲》則強調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巴赫引用約翰福音十八章、十九章,細密地講述耶穌被捕、彼得不認耶穌,耶穌被判死刑,釘上十字架的故事。巴赫在《約翰受難曲》中透過聖詩代替會眾角色發聲,意圖將所有觀眾溶入,成為戲劇中的角色,並且做出信仰回應與反省。


2月28日下午2:30,IC之音於清大合勤演藝廳舉行「巴赫聖樂巡禮講座」,特別邀請旅美歸國的古育仲博士與百珊FUN音樂主持人柳百珊,一起為您介紹巴赫的兩部聖樂經典,邀請您通過音樂來靜思主耶穌的受難,體會主的心意,一同領受神的恩典。
摘自IC之音

巴赫一六八五年三月二十一日生於德國中部艾森納赫(Eisenach),一七五0 年七月二十八日逝於萊比錫。是德國管風琴、大鍵琴演奏家,亦為多產的作曲家,一生作品無數,將巴洛克樂派推致頂峰,後世尊稱為「音樂之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